1 前言

1.1 主要内容

本书的主要内容是:小学数学中的数和运算.

1.2 读者对象

本书的读者对象是:小学数学教师.

1.3 特点

  1. 简洁:因为成人的注意力时间更长,并且熟练程度更高;
  2. 合乎逻辑;
  3. (小心地、循序渐进地)利用符号语言;
  4. 讨论一些初中课题:数学教师所知道的知识应该超过他所教课程的水平.

1.4 数学家如何理解数学

  • 理解一个概念,意味着理解它的:
    1. 准确定义,
    2. 直观内容,
    3. 为何需要它,
    4. 在什么情况下发挥作用;
  • 理解一个技巧(或定理),意味着理解它的:
    1. 操作方法,
    2. 使用条件,
    3. 证明方法,
    4. 发现动机,
    5. 灵活运用.

1.5 本书的连贯性

本书全面、系统地展示了自然数、分数和有理数的数学发展过程,不违背学习规律,符合逻辑.

1.5.1 一些反面例子

中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出现了离谱的语言.例如:

  1. 利用分数乘法解释等价分数定理;
  2. 分数及其运算与自然数及其运算毫无关系;
  3. 十进制小数与分数有较大区别.

1.5.2 本书的处理方法

  1. 利用长除法把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就是分数乘法公式的推论;
  2. 等价分数定理在理解分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;
  3. 四则运算从自然数到分数、有理数、实数的演化过程是连贯的.

1.5.3 不连贯的数学是数学界与教育界长期分离的结果

  1. 有些数学家认为教育是个无底洞;
  2. 有些数学家认为中小学数学微不足道:“没有什么音乐是粗俗的,除非演奏者的演奏方式使它听起来粗俗.”

1.6 本书的目的

  1. 为数学教育者的研究提供一个更扎实的起点;
  2. 为教科书出版社提供一些资源.

2 致读者

2.1 如何阅读这本书

“在所有的课程中,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‘罪行’是不要求学生们付出艰辛的努力.”读这本书就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.但是只要努力,基本上就能掌握本书的一切知识.

2.1.1 数学恐惧症

产生数学恐惧症的原因可能是,在你还没有充分准备好或理解好数学的情况下,(教师)就多次要求你做数学题,并且只要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去做即可,之后就任由你自生自灭.

2.2 你可以学到这些

2.2.1 体会到数学内在的精确性

例如,本书首先给出分数乘法的精确含义,进而用这个定义连同逻辑推理一起解释乘法运算步骤的正确性,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有助于解决问题.

普通的教科书在引入概念或技巧时一般不给出定义,而是通过在各种背景下给出各种例子来做示范.这种教法是无效的.1

2.2.2 强调精确定义的重要性

例如,把有理数 \(\dfrac ab\) 定义为方程 \(bx = a\) 的解,但接下来完全忽略了定义.这样教育的结果,就是使学生感觉定义是多余的.2

再例如,分数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,而是把它的不同面貌3逐个展现出来.用这种方法来定义分数是不合适的,因为它让学生停留在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东西的可怕状态.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会在几天或几周以后被修正,那怎么能指望他们掌握分数的概念呢?

本书把定义放到在数学中应有的位置上,即作为推理和讨论的基础.

例如,本书在一开始就定义了分数:数轴上一个确定集合里的点.以后的每一个阐述都使用了定义.不管讨论什么问题,学生都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立足点所在,他所要学会的知识完全包含在定义中.

2.2.3 强调推理证明

刚开始阅读的时候,你可能会被众多的“为什么”搞得头昏脑胀.但是只要努力,你就会习惯并开始赞叹,把推理作为你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多么珍贵的宝藏.

2.2.4 强调数学结构

数学概念和定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,不可颠倒.简而言之,要用简单的概念解释复杂的概念,而不是相反.

发布信息

本文初次发布于:2025 年 1 月 20 日,最后修改于:2025 年 8 月 12 日。

文章链接:

  1. Rosa Thomas Chen 的博客
  2. 知乎

  1. 具体例子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,它们提供了概念的直观形象.没有直观形象,数学是不完整的.但是如果没有精确定义,概念只能模糊地存在于头脑中,相当于抛弃了逻辑推理.这样的数学也是不完整的.一个合理的教学方式是:首先利用具体例子引入概念,再选取合适的方式给出精确定义,然后利用定义进行推理.对于每个定理,同样使用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方式,并注意二者的结合. ↩︎

  2. 这种教学方式的失败在于,有理数的形式化定义,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,不适用于初学者;而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,随后的讲解只好抛弃形式化定义,导致定义和讲解的分离. ↩︎

  3. 原文为“personality”,中译本译为“性质”,也可以理解为“等价定义”、“面貌”等. 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