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学习中小学数学,有一种捷径是记下各种题型对应的解题套路,解题时抓住题目特点对号入座。
这种方法固然对解题极有帮助,却让学习数学成为背诵,增大了记忆负担。
另一方面,解题套路是为了绕过更深的知识,降低思维难度而创造的路。但这种创造不同于能编入数学课本的解题方法,它们往往存在不合理的简化,可能与后续知识有冲突和矛盾,导致认知混乱,拖累今后的学习。
更重要的是,解题时本应通过理解概念、运用规律和逻辑推理得到解法,解题套路却绕过了这一切,把解题变成了题型识别和模仿的过程。于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都没有训练到,对培养数学人才形成一定阻碍。
分析到目前为止,如果学生没有思维天赋,只想通过记忆和模仿,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,并不想成为数学家,那么训练解题套路仍然是一种好方法,所以我还想谈一谈更大的话题——
题型分类和解题套路的创造,这些都是老师完成的。老师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,学生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。学生不需要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是对的,有没有更好的做法,只要按照既有的框架去做就可以了。老师的思考取代了学生的思考,于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压抑了。无论是追根究底的科学精神,还是独立思考的人文素养都没有得到培养。甚至说,独立的人格也没能养成。
我认为独立的人格是一种脆弱的品质,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自发生成,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刻意培养。而且独立的人格并不是人文学科的专利,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,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要着力培养。
我们培养的,只是模仿能力超强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,却少有敢为人先的科学家和具有真知灼见的学者。
对于大的教育环境来说,这一切是无奈中的必然。但是作为个体,或许可以做一些调整和探索。至少不被环境同化,走出自己的路。
发布信息
本文初次发布于:2024 年 12 月 15 日,最后修改于:2025 年 8 月 13 日。
文章链接: